1987年,在云南省河口县桥头镇这个边陲小镇上,云南省军区边防14团秘密设立了一个敌工站。为了掩人耳目,这个特殊的情报站点以桥头饭店作为对外公开的身份。在这家看似普通的饭店里,有一位化名为四川泸州商人的唐教恒,他实际上是已经在敌工战线奋战12年的老兵,曾因出色表现三次荣立三等功。
这家桥头饭店虽然表面上做着餐饮生意,但作为敌工站的掩护场所,其真实使命是收集边境情报。然而,饭店作为固定营业场所,时间一长难免会引起怀疑。尽管边防14团桥头敌工站成功完成了多项任务,但最终还是暴露了身份。为此,敌工站决定保留桥头饭店的招牌,将主要人员转移到河口县,以经营公司的形式继续开展情报工作。
在河口县,边防14团敌工站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主要从事从越南进口黄连粉和苏联毛毯的业务。这些贸易活动看似是正常的商业往来,实则是为了建立关系网络、收集情报。最初一两年,公司为了获取情报不惜高价收购,导致经营亏损。但令人意外的是,随着业务发展,这家特殊的公司后来还实现了盈利。不过,盈利从来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通过商业活动进入越南境内收集情报才是核心任务。
展开剩余70%随着业务拓展,边防14团敌工站又与云南蓝箭汽车厂合作,共同成立了蓝箭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这家新公司专门从事进出口贸易,为敌工人员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唐教恒被调任到这家公司担任出纳,继续以商人身份开展情报工作。
随着工作范围的扩大,边防14团敌工站在河口县和金平县都设立了据点。但由于资源有限,整个敌工站仅配备了一台北京吉普212作为交通工具。在车辆紧张的情况下,敌工人员有时不得不搭乘普通的客运班车出行,这给他们的秘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风险。
这些敌工人员的真实身份实际上是特工,他们肩负着收集军事、政治、经济情报以及策反敌方人员等重要任务。为了隐蔽身份,他们几乎从不穿军装,而是以平民装扮示人。在一次执行任务时,敌工站的周干事和唐教恒就穿着当地少数民族服装,搭乘从金平县开往河口县的客运班车。
然而,意外就在这次看似平常的行程中发生了。当班车经过武警边防检查站时,虽然周干事和唐教恒表现得十分配合,主动出示了身份证件,但一名警觉的武警战士还是对他们产生了怀疑,坚持要求他们下车接受更详细的检查。
由于边境地区情况复杂,敌我斗争形势严峻,周干事和唐教恒都随身携带着手枪以备不测。一旦接受详细检查,他们的真实身份就会立即暴露。面对这一危急情况,周干事试图暗示自己正在执行特殊任务,希望获得通融。但这位认真负责的武警战士不为所动,态度强硬地坚持要进行检查,言语间也显得不太友善。
情急之下,周干事意识到下车检查必然会导致身份暴露,于是决定先发制人。凭借专业的军事训练,他迅速而精准地将这名边防武警制服在地。事情并未就此结束,既然身份已经暴露,周干事索性直接找到武警边防检查站的站长,严肃指出这种过于严格的检查方式会危及敌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工作开展。
这个事件反映出了边境工作的两难处境:一方面,敌工人员执行的任务确实比常规的检查工作更为重要和机密;但另一方面,如果边防武警不严格执行检查程序,又可能让真正的犯罪分子和敌方特工有机可乘。这种矛盾在特殊时期的工作中时常出现,需要各方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建立更有效的协调机制。
发布于:天津市源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